一位還不到四十歲的女子,身體一向健康,卻在一年前員工健檢胸部X光檢查意外發現右胸壁有一肋膜腫瘤,而後個案便轉診至本院定期追蹤。今年八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已增大到2公分,因懷疑有惡性可能,經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百璽專業判斷並取得個案同意後,採新式「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術後個案復原良好,兩天後出院,而病理切片檢驗報告則顯示為一少見的良性肋膜纖維瘤。

據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腫瘤位於右側胸壁內第六、七根肋骨之間,因已增大至二公分,深入壓迫肺臟,因而病患平常就會有胸痛症狀,且肋膜腫瘤易有癌變可能,建議盡快手術切除。由於腫瘤位於胸壁,若台中開公司費用以傳統於胸腔側面開口的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考量器械旋轉角度較大將會明顯擠壓肋骨及神經,病患於術後較容易發生慢性疼痛,陳主任評估後決定以新式、相對能避免併發慢性疼痛的「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

個案手術時間不到一小時便順利切除腫瘤,傷口僅2公分、失血量少,不需住加護病房,手術當天即可進食、下床活動,後續也未併發慢性疼痛,未來只要每年定期追台中公司登記蹤,個案滿意手術及預後品質。如何登記公司

劍突神經分佈少,因肋骨間距過窄或痛覺神經作用造成慢性疼痛,人體骨骼系統中,胸部前方正中央為胸骨,胸骨和背部胸椎間由肋骨連結形成胸廓,保護心肺等器官,而劍突是胸骨最下端的軟骨,形狀為倒三角形,約略位於兩側肋骨正中間、上腹部的位置。傳統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利用胸側約2至3公分長的傷口,將手術器械及內視鏡頭穿過肋骨間隙進行手術,但人體肋骨與肋骨間僅約有1至2公分的空間,受限於肋骨間距過窄或肋骨下緣痛覺神經作用,常造成術後部分病患出現平均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慢性疼痛。

陳主任解釋,「劍突位於上腹部,神經分佈相對較少,手術傷口選擇在劍突下一至2公分,能有效避免術中因為器械進出、角度調整等對肋骨週邊肌肉及神經造成的壓迫,在術後慢性疼痛的控制上,比使用胸側開口的手術方式更有效。」

抽油煙機推薦陳主任分析,胸腔微創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併發少,隨著內視鏡影像系統、內視鏡器械的創新,及胸腔外科醫師技術的精進,國內胸腔手術近15年內已有大幅進步。從過去開胸手術,術後動輒留下20公分甚至更長的傷口,演變為利用內視鏡進行的微創手術,透過高清晰度影像系統放大細微台灣電動床工廠組織,醫師便可進行精密的組織切割、神經血管分離、腫瘤切除等動作。有限公司設立

而胸腔內視鏡手術更從以往開3~4個小傷口的「多孔胸腔內視鏡手術」,進展到只需要1個小傷口的「單孔胸腔內視鏡手台中申請公司登記術」(見圖),就能達到與開胸手術或多孔胸腔內視鏡手術相同的病灶切除成效,更有包括傷口縮小兼顧美觀,降低術後疼痛感及縮短住院天數等優點。DDC2B1C80E1A8D4B

arrow
arrow

    pdc956q4q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